站内搜索:
您的位置:首页公司动态公司动态
公司动态

科技部发布有开发价值的生物柴油植物多达147种

据邢福武介绍,项目组成员在2009年~2010年期间开展了规模空前的野外调查,在全国30个省400多个样点县展开800余次野外考察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,从高山草甸到沙漠植被,对我国不同植被类型、不同生境的能源植物的种类、分布格局、生长情况、种群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调查,形成了翔实的科学资料。

记者了解到,项目组在两年间测定了930种1900份能源植物。在含油率排行榜上,排名第一的是浙江新木姜子,含油率高达81%;前8名的含油率都在65%以上;含油率30%以上的植物有434种。

“这其中很多品种过去从没有人测定过。”邢福武举例说,山矾科的湖南白檀果实含油率达到30.7%,当地老百姓甚至直接拿它做菜,用了几十年,“但是我们过去都不知道”。

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“非粮柴油能源植物与相关微生物资源的调查、收集与保存”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。《科学时报》记者日前从项目负责人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邢福武处获悉,经过项目组调查、评价,并参考了国外标准,确定我国含油率高于30%、产量高、具有开发价值的本土非粮柴油能源植物多达147种。而这些品种遍布我国的各个气候带,打破了目前国外引进品种往往只能在有限区域发展的局面。

能源植物指能提供能源原料的植物。在我国,生物品种众多,约有3万种维管束植物,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巴西,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就有约1.5万种,约4000种具有能源开发价值,其中又有1500种为非粮柴油能源植物。而我国有荒地、滩涂、盐碱地等边际土地1.16亿公顷,用来发展非粮能源作物,既可增加农民收入,又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,还能增加替代能源的战略储备。

因此,专家普遍认为:生物质能源产业在中国大有可为。

然而,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能源作物种类极少,且多为从境外引入栽培的品种,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气候和环境条件。相反,本土植物的开发利用却很少。

为此,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“非粮柴油能源植物与相关微生物资源的调查、收集与保存”聚焦本土非粮柴油能源植物的资源调查和评价,试图列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非粮柴油能源植物大名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