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
2012年3月18日星期天 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。火的应用是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,乃至铁器时代的前提。 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有陶器,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够利用火所产生的高温,把用猫土制成型的容器烧成陶器。早在仰韶文化(新石器时代文化,在今河南绳池县仰韶村)和龙山文化(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,在今山东章丘龙山镇)时期,制陶技术已经很成熟。这就为铜的冶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。 我们的祖先在不断改进石器和寻找石料的劳动中,发现了天然铜块(自然铜)。由于它具有金属光泽和较好的延展性,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,也较易为人们加工利用。把自然钢放人陶窑中加热,就可以进行锻打以至熔铸。以后又逐步过渡到用铜矿石来炼钢。矿石炼钢是用一种表面鲜艳的绿色铜矿石,因为它的色泽与孔雀的羽毛相似,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孔雀石。这种铜矿石含铜较多,又易于熔炼,只要和木炭一起燃烧,加热到1000℃稍高一些,火红色的铜就被提炼出来,用以铸锻各种器物。于是人类也就从石器时代进人了金石并用时代。后来又发现把锡矿石加到红铜里面一起熔炼,制成的物品更加坚韧耐磨,这就是青铜。我国的青铜冶炼开始于夏代(公元前2140一前1711年)。进人奴隶制社会以后,炼钢技术才较快发展。到了离现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、西周时期,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,用青铜制造的工具、食具、兵器和车马饰,得到了普遍的应用。这些器具不仅以复杂的造型、精美的花纹和雕镂,显示出我们祖先精湛的艺术才能,更主要的是青铜材料代表一种新的生产力登上历史舞台,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,它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又迈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步。大量出土的青铜器物,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青铜冶金的高超技艺。1939年,我国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安阳武官村的地下,发掘出来一只青铜巨鼎,这只鼎高133 cm,长110 cm,宽78 cm,重达875 kg,要10多个人才能扛得动。在这只大鼎的里面,有“司母戊”三个字,所以人们叫它“司母戊”大方鼎。在大鼎的四周,有蟠龙等组成的花纹,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古物。还有陕西出土的西周康王时代的大盂鼎,高100. 8 cm,重153. 5 kg.这些大鼎是用来供奴隶主祭祖用的。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物,在冶铸技术上是很复杂的,它需要有一个很大的铸造场所,准备很多原料,还要各个工种协同操作,密切配合.所以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和创作才能的集中表现。科教片《古剑》展示出一些出土的古代宝剑。其中有1965年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墓中发掘的两把越王勾践宝剑。它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作。勾践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(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)国王的名字。宝剑全长55.6cm,其中一把刻有“越王勾践,自作用剑”八个字,剑首部分有七个同心圆状的花纹,剑身布满了黑色的菱形花纹,使剑更显得庄重美观。宝剑在阴暗潮湿的地下,埋藏了两千多年,出土时依旧金光闪闪,毫无锈蚀,而且锋利异常,十来层纸一下就划透了,看了令人赞叹不已。这把宝剑在国外展出时,引起过很大震动。汉武帝有个哥哥,名叫刘胜,封在中山国,也就是现在河北省定县一带,称做“靖王”。他挖了一个很大的山洞,作为自己的坟墓。墓内潮湿,保存条件极差。可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中,竟然还有两把宝剑完整地保存下来,仅仅个别地方有很小的锈点,通体光亮,呈金黄色,锋利如故。珍贵的宝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,当它们重见光明的时候,为什么竟然还能锋芒毕露呢?我国的冶金、考古工作者采用现代化的仪器和分析检验技术,终于弄清了古剑的成分和制作工艺,同时也揭开了它们的不锈不腐之谜。这些古剑的成分是青铜,是把铜和锡按一定比例熔融浇铸而成。再经过研磨,使它锋利。越王剑的刃口磨得非常精细,可与自前精密磨床得到的产品相媲美。剑身的菱形格子花纹和乌黑发亮的剑格,都经过了硫化处理,是用硫或硫的化合物与剑的表面起作用形成的,并且还含有别的元素。经过这种处理,使宝剑既美观,又增强了抗腐蚀的能力。到了秦始皇时期,剑的表面处理方法,和越王勾践时代相比,又有了新的提高。秦始皇陶俑坑出土的剑采用了一种很了不起的表面技术,叫做铬盐氧化法。这是用铬酸盐作氧化剂,在剑的表面形成一层非常致密的氧化层,保护剑不再起别的化学作用,所以又叫钝化处理。这层氧化层很薄,只有0. 01 mm,大约是一张报纸厚度的十分之一。就靠这薄薄的保护层,使剑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度过了两千多年岁月.这也是我国古代材料科学技术一项重要的成就。要知道,铬盐钝化处理技术,在国外是20世纪30年代才提出专利的。铜和锡都很软,按一定比例炼成青铜,就变得坚硬了。为了使剑既锋利又坚韧,我国古代还创造了复合金属剑,剑脊用的是青铜,剑刃嵌有铁。这种剑中间脊部韧性好,不易折断,刃部又非常坚硬锋利,例如著名的战国时期的“少虞剑”就是这种复合剑.宝剑,像一颗晶莹的明珠,闪耀着异彩。那么这些剑出自何人之手呢?古籍中有许多令人神往的传说,《吴越春秋》这样记述着:“使童女童男三百人,鼓捏(风)装炭,金铁乃濡(熔化),遂以成剑。”这童男童女就是当时终日辛劳的奴隶、工匠。正是这些具有高度聪明才智的奴隶、工匠,倾注了全部心血,在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,制造了驰名世界的宝剑,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。我国古代青铜材料的卓越成就,还表现在对青铜的认识提高到了科学的水平上.例如,春秋战国时期的《周礼·考工记》里有“金之六齐”的记载:“六分之金而锡居一,谓之钟鼎之齐……五分之金而锡居二,谓之削杀矢簇之齐”(这里“金”指铜,“齐”是合金)。意思是说,含锡量较少(六分之一)的铜合金较韧,可以用来制造鼎;而含锡量较多(五分之二)的铜合金较硬,可以用来制造刀斧.这说明当时已能铸造铜与锡六种不同配比的青铜,它们的性能各有不同,因而有不同的用途。这段记载反映出我国在两千多年以前,已经掌握了青铜成分与性能之间的关系。它是长期生产实践的总结。我们的祖先,正是用这种从实践中总结的科学认识,又去指导生产实践,才使我国青铜文化放射出灿烂的光辉。“北京北京航锐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”为你提供专业的技术资讯、行业新闻、热点新闻,希望对您有帮助。北京北京航锐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防锈油、防锈剂、防锈水、防锈液、封闭剂、银保护剂、铜抛光铜保护剂、脱水剂、不锈钢防锈钝化剂、抗盐雾添加剂、耐盐雾防锈产品、水性防锈产品、等等。本司可根据客户不同需求,研制相对应的产品。更多关于本司详情请登录本司网站:http://www.hthrt.com/http://www.hthrt.com/news/category-1.html/本资讯是由“北京北京航锐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”为您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北京航锐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为您提供优质的防锈油,切削液,松动剂,硬膜防锈油。
本文首发地址http://www.hthrt.com/news/
http://www.hthrt.com/gsdt/ 转载请注明出处。